【菩薩寺:心中的綠建築,是與自然一起呼吸的心靜空間】
昨天下著細雨,我終於走進了位於台中的一座靜謐空間——IBS菩薩寺。
座落在台中大里的菩薩寺空間不大,在城市的街道上非常醒目,因為它被滿叢的綠意團團包圍。植物爬上牆面、圍繞建築,每個角落都彷彿在對你低聲說話。這裡的室內,隨時可以看到戶外的景,內外沒有明顯的涇渭分明。我在雨中初次探訪菩薩寺,一進門就看到1、20位義工菩薩正七手八腳打包剛印好的鈔經本,準備寄送給請購的信眾。
二樓禮佛,三樓鈔經。安靜的走在階梯上,每一層樓的光線都與外頭的雨景交織,柔和、通透,彷彿內外不分。我特別喜歡三樓小小的鈔經空間,最前方有尊菩薩,幾張木桌、桌上放著一張空白的紙,每個人靜坐書寫,每一筆都像是回到自己。
建築由半畝塘建築師江文淵設計。他以「與自然共生」為理念,不強加形式,而是順著風、日光、樹影與地形,江文淵的理念是:永遠站在樹的那一邊,所以他的作品:菩薩寺、樸山村、若合山、若蒔山…等,每棟建築物都像是從樹林中自然地長出來。查閱半畝塘的作品風格後,我對那種「不刻意卻自成風景」的自然建築,心生嚮往。
如果你問我什麼是綠建築,我會說,那不是表面上的綠,而是一個能夠呼吸的空間。陽光與月光可以自由進出、風可以穿梭其中、植物與人都能安然共處。它不是與自然對立的產物,而是一個讓人靜心、讓自然流動的容器。它會隨四季變化顏色,隨時間流轉節奏,讓你每一次停留都能覺察到變化、活著的證明。
有些佛寺金碧輝煌、琉璃閃爍,令人讚嘆;但對我來說,真正的莊嚴不在黃金舖地、硫璃砌牆、雕樑畫棟。黃金,應該是午後陽光灑落地面的溫暖;琉璃,是風動時樹影斜映窗格的光彩。
一盞燈、一葉影、一念靜心——自然給的,就是最好的供養。
菩薩寺,不求宏偉,卻讓每位走進來的人都願意慢下來。這樣一座為眾生而建的地方,讓我想到這句話:建寺非為僧住,是為眾生覺悟。
我在階梯拾級而上,望著雨滴從葉尖落下,覺得心也被洗滌了。原來,真正的寧靜不在遠方,而是在這樣的片刻裡,我想到《維摩詰經》:「欲淨其土, 當淨其心, 隨其心淨, 則國土淨。」人們永居在這樣的淨土環境,真像人間淨土。
這,就是我心中理想的綠建築。
一個不只是建築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、一種內在狀態的空間。
它不說話,卻讓你願意傾聽自己。
====
菩薩寺
地址: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47號
開放時間:平日13:00-18:00;假日9:00-18:00(星期一、二休)
電話:04-240799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