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差點破產到全球時尚衣架之王:德國 MAWA 的逆轉勝故事】
在德國,有一個連續78年堅持「不做快時尚、不遷廠海外」的國寶級品牌——MAWA 衣架
■《Real Simple》(美國生活風格媒體):MAWA是最佳衣架。
■《 New York Times》2022:衣架的鋼材、空間效率和長期耐用性使其成為一項值得的投資。
■獨立評論《the Spruce》2023:購買MAWA衣架,絕對是項投資!

當我爬梳MAWA衣架70幾年來的創業故事,發現它不是一間只做衣架的工廠,而是一間靠著設計專利與製造堅持,與低價山寨纏鬥、差點倒閉又重生的品牌傳奇。
=======

故事要從1948 年說起。
MAWA 的創辦人Martin Wagner,是一位不甘平凡的德國工程師。他認為衣架不該只是用來掛衣服的工具,更應該有功能性與保型性:
他發明了第一支帶彈簧夾的褲架,可防滑、防皺。
接著又推出全世界首批可旋轉掛鉤、不變形且節省空間的衣架。
這些創新成為今日 MAWA 經典產品的核心結構,也為品牌贏得了「功能設計衣架之父」的稱號。

這個時間點正是我在中興百貨第一次接觸到MAWA的衣架,當我初次體驗它帶來的美好使用經驗:止滑、不留痕、衣不變形,而且節省空間;沒想到,它正面臨破產危機。
21世紀,隨著中國低價仿製品大量充斥全球市場,MAWA 的專利被模仿、價格被打壓,消費者很難從外型辨別真假。
當時的第二代經營者Martin 和 Ida Wagner,未能有效應對競爭與品牌老化問題。
最終, MAWA 在 2005 年宣告破產。這家德國家庭企業,眼看就要在歷史上畫下句點。當時聽說別的國家的企業,有意買下MAWA,被德國政府阻止,因為它是57年的國寶級品牌。

2007 年,Michaela Schenk。一位女性接班人接下這個滿是債務與危機的企業。
Michaela Schenk不是服裝設計師,也不是製造業出身。她的背景,是媒體與出版界的管理專家,也是一位3個孩子的媽媽。
她的第一步,不是削價競爭,而是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人們願意買一支比普通衣架貴好幾倍的 MAWA衣架?」
她找到的答案是:「信任與品質。」
她做了這幾件事,讓 MAWA 再次站起來:

堅持「100% Made in Germany」,不遷廠、不偷工,甚至讓產品獲得德國藍天使環保標章。

她將 MAWA 定位為「極簡生活與品味的象徵」,不只是掛衣服的工具,而是衣櫃美學的一部分。從功能走向情感與審美。

她親赴亞洲、美洲等地與客戶建立深度關係——例如與中國總代理Shawn Huang建立的私人晚餐情誼,讓合作不再只是生意,更是信任。

她改革 MAWA 的內部管理制度,推動性別平等,實施彈性工時,並強調「家庭友善」的工作文化。
她說過一句話:「企業的永續,來自於對人與生活的尊重。」

* 銷售至全球 80 多個國家
* 年營收成長穩定雙位數
* 品牌被公認為全球 高品質衣架第一品牌
* 成為德國中小企業經營學的經典教材
* 2030年公司要達到碳中和

1.產品可以被複製,但品牌靈魂無法
2.危機就是轉機,只要回到初心
3.領導不只是帶方向,更是建立文化與關係
4.必需生在一個尊重智慧財產、法治、人權的國家
當初 MAWA 差點被中國的山寨品搞垮,不是因為它不夠好,就是因為它太好了,而被一個體制以剽竊他人創意自喜、壓低勞動尊嚴為常態的仿冒秃鷹盯上。那麼,一個再怎麼用心與創新的企業,都可能會被摧毀。
MAWA 撐過來了,因為它還活在一個尊重法治、保護創意、給堅持者活路的德國。
如果台灣成為不保護創意、只鼓勵抄襲與沉默的地方,那麼就永遠不會有類似MAWA的優質品牌,在這片土地得到滋養與保障,願我們共同努力 。